

廣東種業博覽會歷經十三載風風雨雨,從最初的一顆幼芽長成如今的參天大樹,見證了十數年來種業文化的蟄伏與興起,積淀了厚重的種業歷史財富。
改革開放以來,廣東種業出現了新形勢、新挑戰,如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體制不順、機制不活、隊伍不穩、保障不足等,嚴重制約了良種良法推廣應用,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。
2002年,廣東省農業廳創辦廣東農業良種示范展示暨廣州種子交易會,探索出一條"政府搭臺、商家參與、科技支撐、服務農民"的良種推廣新路子;2009年廣東省農業廳與農業部合作,舉辦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暨廣東農業良種示范展示會;2010年上述示范會升級為廣東種業博覽會,辦會方針轉型為"政府引導、企業為主、科技支撐、服務農民",強化了企業主體地位,加快了良種引進推廣步伐,推動了現代種業和諧健康發展。種博會已成為良種良法的示范窗與風向標,廣東風格的農技推廣大平臺。
廣東種博會定于每年12月12日開幕。展覽期3天,展示期約1個半月。展示品種數千個,參展企業400多家,世界前十大種子企業歷年都參展,參觀人數3萬多人次,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廣東種博會被種業界公認為國內最大規模、最具特色、最受關注的世界級種業展會,是中國蔬菜種業的"風向標".
世異則事異,事異則備變。近年來,國內外同類型種業展會如雨后春筍般舉行,展會同質化、高重復問題日益突出,如何緊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化的步伐,更好地為"三農"服務,將廣東種業博覽會辦出特色、辦出質量、辦出效益、辦出成果,成為主辦方迫在眉睫的難題。在深入理解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"加快發展現代種業"精神,全面考察2014年全國各地種業市場化發展態勢的前提下,種博會主辦方盡早謀劃、未雨綢繆,及時調整了辦會思路,令廣東種博會呈現出五大亮點。
參展規模大
廣東種博會展覽面積近1萬平方米,其中特展48個,標展120個;田間展示品種5965個,地展企業291家,特展和展示品種規模居國內外同類展會之最。展覽內容豐富,精品薈萃,包括糧食、油料、蔬菜、水果、花卉、食用菌等作物種子種苗,種業設備和制劑,信息傳媒,圖書資料等。預計參觀本次種博會人數將有3萬多人次。
展會檔次高
世界前十大種子企業和國內知名種子企業全部參展。展示品種絕大多數為自主知識產權品種,其中三分之一為國外品種,科技含量高,代表當今世界科研育種領先水平。種博會展館匯集最新農業裝備技術,具有成果展覽、品種展示、技術示范、培訓交流等多種功能,滿足多種作物周年種植要求,有國內最先進的農業溫室大棚。
2014年,主辦方與本年度世界種子大會主辦方北京豐臺區種子協會合作,推出世界種子大會(北京)展示品種廣州展映,引進了世界各地特色農作物品種在廣州本地進行種植,使廣東種博會向國際化進軍的大道上邁出了重要一步。
辦會機制新
2014年廣東種博會向社會以公開招標形式確定,強勢三農專業媒體南方農村報為本次種博會總服務商。在同一片地里舉行展覽、展示和交流談判活動,是一個在地里舉辦的農業良種頂級盛會,開創世界農業良種展會先河。創新服務方式,實行展、食、住、行全方位服務,特別加強對參展企業和專業觀眾的服務。整合政府部門、行業協會、種子企業、科研院所等多方資源,發揮各方優勢,推進種博會可持續發展。
種植技術強
田間展示品種實行分類種植與大企業專區相結合,溫室栽培與露地種植相結合,良種與良法相結合。根據參展企業要求和品種特征特性,適時播種、測土施肥,綜合防控。采用最先進的智能太陽能滅蟲器,節能高效,安全環保。全面推廣噴滴灌技術,水肥一體化技術。科學調節作物生長進程,重點突出番茄、辣椒的安全高效栽培技術示范、可降解地膜高效栽培技術等,實現不同種類的數千個品種同時在展會期間處于最佳生育階段,特征特性充分展示,大大提升了種博會的科技含量。
示范效果好
種博會展示品種種類齊全,滿足不同地區、不同農戶需要。網絡媒體同步展示,宣傳示范更為廣泛。會議前期組織專家現場評定一批優質、高產、高效良種推向生產,直接服務現代農業發展。種博會場館建設與農業高新技術園區建設相結合,用種業文化理念全面美化種博會現場和周邊環境,充分展示現代都市農業、休閑農業、設施農業、科技農業之精髓,展現了廣東農業的良好形象。十三年,種博會已深入種業界人心,一提起種博會,甚至以"廣州會"稱之,在全國乃至國際都產生了深遠影響。
□南方農村報綜合報道